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的藝術】系列講座
一本書的重生:翻譯《生命中的鹽》
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接班人 艾希提耶
暢銷法國超過30萬冊
向生命致敬的散文詩
給熱愛生活的你 再一次溫暖療癒的感動
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接班人——人類學家艾希提耶以極度細緻的風格,書寫個人深刻、私密與感官的沈思,追索這些標誌著往事印記的畫面、感動與瞬間。
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的藝術】系列講座
一本書的重生:翻譯《生命中的鹽》
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接班人 艾希提耶
暢銷法國超過30萬冊
向生命致敬的散文詩
給熱愛生活的你 再一次溫暖療癒的感動
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接班人——人類學家艾希提耶以極度細緻的風格,書寫個人深刻、私密與感官的沈思,追索這些標誌著往事印記的畫面、感動與瞬間。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為世界上數百萬被奪走受教權的女孩發聲,希望她們能明白自己深具潛力。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夠鼓勵女孩們鼓起勇氣開口,並懂得擁抱自己具有的力量,但我的任務不是這樣就結束了。我的任務,我們的任務,是要我們果斷地去教育女孩們,並給予她們改變她們的人生與環境的力量。」
——馬拉拉,《我是馬拉拉》,頁345
九月,對我而言是在緊繃的時間壓力下渡過的,不過陪我渡過的是今年呼聲最高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者,馬拉拉。在10月11日,隨著諾貝爾官網公布時間的倒數計時,我也守在電腦前,內心緊張地等候。馬拉拉最後雖沒能獲獎,但其實早在諾貝爾和平獎之前,這位女孩早因她的理念和恐怖遭遇而受到國際矚目,並獲得多項和平獎與人權獎的表彰,我也相信馬拉拉極力提倡之事,從來就不會因為得獎與否,而讓她偏離軌道,甚至即便有人殘忍要以子彈摧毀她,她仍堅強勇敢地挺身奮戰,不停止她的步伐。
回想八月底拿到國外原稿,在國外出版社的要求下,我們得對一切的編輯事務保密。我詢問了不下二十位是否能在這極為壓縮的作業時間內完成翻譯的譯者,到最後完成譯稿、進行校潤、發排、封面設計、印刷,這些都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完成。編輯過程中,壓力不言可喻,幸運的是得到許多人的鼎力相助,才能如期讓這本傳遞重要信念的傳記予台灣讀者們看見。翻開《我是馬拉拉》,在未正式進入故事前,書的題詞頁便寫著:「獻給所有受到不正義對待卻只能保持緘默的女孩。我們同心協力,別人就會聽見。」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理念,才得以讓我在這麼緊繃的工作時間下,還能屢次因書中描述的內容而感動落淚。這樣的編輯過程裡,我感覺我也像是靠著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幫著馬拉拉做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身為編輯,常會被問到最喜歡的書是哪一本,又喜愛的原因何在。對我來說,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本書都有其精采之處或吸引人的地方。但若說有哪本書是當我期望尋求一點平靜或一個靈光智慧時,會一看再看,又每次總能帶給我新的感受的書本呢?是它,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不過在自家的部落格上便不詳細介紹這本書的內容了,有興趣者請找google大神。)
在這個電子產品與網路科技日漸進步的當下,最近的我總在憂慮和納悶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台灣人不太看書了?為什麼台灣的人們無法判斷文字的好壞與內容的優劣?高等教育的普及,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數字吧!為什麼同居在這個島嶼上的人們總是隨著媒體一味跟風或是人云亦云呢?
好,到這裡過於嚴肅了,退開些,放鬆一下心情。
說說編輯這件事帶給我的幸福感,平衡一下好了。
可以從無到有經手編輯一本自己百分之百喜愛的書,便是身為編輯莫大的幸福!
一本書的出現,是集眾人之力完成的。除了要有作者的好故事,還需要譯者對文字的完美轉譯、設計師對書封設計的創意、印務與師傅對印刷品質的堅持等等。小小一本書背後所蘊含的能量,絕對不是它的重量或外在物質條件所可以比擬的。而我感到幸運和與有榮焉的是,可以成為書本的推手。
在《男孩裡的小宇宙》中有這麼一句話:「書本是分享看法的偉大途徑」。
若是一本書能讓你很輕鬆地便讀完了,又能在闔上書本後,帶給你另一段或深或淺的思考時,我想,那就是一本對你而言的好書!而我急欲想傳遞的,不過是請大家多看書,尤其是愛米立出版的好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