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馬拉拉 300dpi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為世界上數百萬被奪走受教權的女孩發聲,希望她們能明白自己深具潛力。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夠鼓勵女孩們鼓起勇氣開口,並懂得擁抱自己具有的力量,但我的任務不是這樣就結束了。我的任務,我們的任務,是要我們果斷地去教育女孩們,並給予她們改變她們的人生與環境的力量。」

——馬拉拉,《我是馬拉拉》,頁345

 

    九月,對我而言是在緊繃的時間壓力下渡過的,不過陪我渡過的是今年呼聲最高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者,馬拉拉。在1011日,隨著諾貝爾官網公布時間的倒數計時,我也守在電腦前,內心緊張地等候。馬拉拉最後雖沒能獲獎,但其實早在諾貝爾和平獎之前,這位女孩早因她的理念和恐怖遭遇而受到國際矚目,並獲得多項和平獎與人權獎的表彰,我也相信馬拉拉極力提倡之事,從來就不會因為得獎與否,而讓她偏離軌道,甚至即便有人殘忍要以子彈摧毀她,她仍堅強勇敢地挺身奮戰,不停止她的步伐。

 

    回想八月底拿到國外原稿,在國外出版社的要求下,我們得對一切的編輯事務保密。我詢問了不下二十位是否能在這極為壓縮的作業時間內完成翻譯的譯者,到最後完成譯稿、進行校潤、發排、封面設計、印刷,這些都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完成。編輯過程中,壓力不言可喻,幸運的是得到許多人的鼎力相助,才能如期讓這本傳遞重要信念的傳記予台灣讀者們看見。翻開《我是馬拉拉》,在未正式進入故事前,書的題詞頁便寫著:獻給所有受到不正義對待卻只能保持緘默的女孩。我們同心協力,別人就會聽見。」也許正是因為這個理念,才得以讓我在這麼緊繃的工作時間下,還能屢次因書中描述的內容而感動落淚。這樣的編輯過程裡,我感覺我也像是靠著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幫著馬拉拉做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這是一本十七多萬字的傳記,我透過馬拉拉親筆寫下的文字,在這一個月裡,有幸先體會了這位才十六歲年輕女孩的不凡生命歷程。她的經歷,是生長在這個政治局勢、社會環境相對來說極為平和又開放的台灣的我,所難以想像的,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會只因少數幾個曲解宗教教義的人,就被貶低到像是物品般的對待;教育的高普及率,讓台灣人民可以自我判斷善惡和是非;和善的人民和社會風氣,讓我們能安穩生活。

 

    馬拉拉清晰明確的訴求和所遭遇到的恐怖攻擊,讓她成為現今象徵和平的人物、爭取受教權的鬥士,「家庭」是塑造她之所以能成為今日的她的重要環境。她的父親從沒有回教國家傳統下的重男輕女觀念,反而鼓勵馬拉拉接受教育、表達自己的想法,並總是告訴她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父親會捍衛她的自由;她的母親則展現堅韌的女性力量,在關鍵的時候,一直是馬拉拉最溫柔的後盾和庇護所。因為巴基斯坦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得巴國情勢一直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裡,政治局勢又操控在只為自身利益的政治人物手上,同時又有宗教激進人士舉著復興教義的旗幟,偏激地闡繹《可蘭經》教義,使得平民百姓像是卡在石臼縫隙裡的粗糠一樣,生命只能卑微的存在。舉世皆知的塔利班恐怖組織,藉機滲入了馬拉拉的日常生活裡,在書中,馬拉拉說到:「在那些失去光明的日子裡,上學是讓我堅持走下去的動力。當我身在大街上,我有種『任何從我旁邊錯身而過的人都可能是一名塔利班』的感覺。」塔利班殘暴的監視控制人民的一舉一動,最後甚至關閉、焚毀學校,禁止女孩外出拋頭露面、接受教育,這對熱愛上學的馬拉拉而言是何等的殘酷。

 

    我無法想像因為想上學、提倡男女教育平等而被遭人槍殺的恐怖事件,竟然發生在一個十五歲的青春少女身上。雖然相較來說,台灣是塊美好的居住地,但透過閱讀馬拉拉的故事,我仍不斷反思台灣社會與教育的缺失,是否我們真得等到失去,才會懂得珍惜曾經擁有的資產或權益呢?書中寫到:「我的父母一次也沒有要我放棄學業,從來沒有。雖然我們喜愛學校,但直到塔利班嘗試阻止我們,我們才瞭解到教育的重要性。到學校上課、閱讀與寫作業不只是殺時間而已,我們的未來與之息息相關。」是否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反省?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進入馬拉拉要與讀者分享的故事裡,瞭解她十六年來的成長和經歷。隨著她樸實帶點純真的筆調,與真誠的描述,帶給我許多感動和不捨。一個月過後,馬拉拉的故事仍持續在我心裡沉澱、發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Publis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